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畬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開墾過二、三年的田地。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
解釋:
  1. 火耕,即用火燒田地後再種植作物的耕作方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開墾過二年的田地。《說文解字.田部》:「畬,二歲治田也。」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
解釋:
[動]
用火燎原而後種植的耕作方式。晉.陶淵明〈和劉柴桑詩〉:「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
[名]
1.待火耕的荒田。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九:「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2.姓。如明代有畬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ㄩˊ

開墾已過二年之田地。段注本《說文解字.田部》:「畬,二歲治田也。」《禮記.坊記》:「故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易》曰:『不耕穫,不葘畬,凶。』」漢.鄭玄.注:「田一歲曰葘,二歲曰畬,三歲曰新田。」

㈡ㄕㄜ

1. 以火燎原而後種植之耕作方式。《廣韻.平聲.麻韻》:「畬,燒榛種田。」晉.陶淵明〈和劉柴桑〉詩:「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唐.元稹〈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之一:「沙含水弩多傷骨,田仰畬刀少用牛。」

2. 待火耕之荒田。唐.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之二:「瓦卜傳神語,畬田費火聲。」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九:「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3. 姓。如明代有畬恭。

注音: ㈠ㄩˊ ㈡ㄕ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畬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