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碳循環 - 教育百科
ˋ
ˊ
ˊ
  • 漢語拼音 tàn xún hu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n xún huán
解釋:
碳元素在大氣、土壤、岩層及動植物間流轉的過程。藻類和綠色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換為碳水化合物,再經動物的呼吸作用、屍體分解及燃燒等形式而回歸大氣。所以碳元素循環始終維持平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碳循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rbon Cycl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碳元素在大氣、海洋、陸地及其他儲存區彼此互相流動交換的現象。全球性的碳循環受到許多物理、生物、化學及地質作用的影響,非當複雜。其他化學元素如氮、磷、硫也有類似的循環,但主要是受到生物作用的影響。無機碳主要以二氧化碳氣體在大氣中儲存,部份二氧化碳則溶解於海洋中。海洋及陸地上的沈積物中有生物外殼,因此儲存有大量的生物性碳酸鹽。透過陸上植物及藻類進行光合作用,無機碳可轉換成有機碳,以多樣而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儲存在生物體內。大部分的有機碳透過生物呼吸作用及細菌的分解作用在生物圈內不斷循環,少部份離開生物圈,經過長久的地質作用而形成能源礦產,例如煤、石油及甲烷。人類對這些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快速增加,因此引發溫室效應,進而導致全球增溫及氣候變遷。在地質史上,碳循環的緩慢變化對氣候變遷也有類似的影響。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加也會影響地球熱平衡並導致溫室效應,但甲烷的來源及循環較難定量估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碳循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