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吉特巴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itterbug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吉特巴舞(Jitterbug)被稱為是美國現代版的澳洲土著之《寇若貝里舞》〔見Corroboree〕; 即此類舞蹈配上黑人爵士音樂,並結合歌曲和特技式旋轉以及兩人急速打轉之形式的舞蹈。這種兩人不斷旋轉換位的雙人舞,源自1920年代,於美國南方流行的一種以膝關節略帶抖動方式之舞蹈;至1940年代,為吉特巴舞流行全盛期,藉此舞蹈之流行,使男女青年更方便於相互結識,是一種健康的運動。該類舞蹈名稱不一;亞洲地區稱為吉特巴(Jitterbug),歐洲稱為布吉(Boogie),亦有Swing、Lindy、Jump、Jive、Rock´n Roll等之稱謂。使用之音樂則類似狐步舞(Fox Trot)的4/4拍節奏;音樂速度可慢可快,近年來名稱大都共稱為Jire。其典型示範技巧,可由1954年九月在倫敦曾放映的影片《Living it up》中看到。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體育大辭典 ── 理論類37舞蹈》,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民國七十三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吉特巴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