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吳伯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吳伯超(1904~1949),字縷逑。江蘇省武進縣人。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之後,即應聘任教於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一九三一年得庚子賠款獎金到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深造,專學作曲及指揮五年。一九三六年學成返國,重任國立上海音專教授,兼國民政府內政部禮樂編訂委員會主委。次年,對日抗戰事起,應廣西省政府教育廳邀聘,擔任該省藝術師資訓練班主任,並成立廣西省交響樂團及合唱團兼團指揮。一九三九年到四川擔任勵志社交響樂團及教育部實驗管絃樂團團長兼指揮,繼任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副主任。次年應聘擔任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教授兼音樂系主任。一九四二年調為重慶國立音樂院院長之職。二年後創辦國立音樂院附設十年制幼年班,為培養音樂幼苗,派遣教授分赴全國各大都市,招收六至十二歲具音樂天分之兒童來校受教。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奉命主持遷建國立音樂院到南京古林寺,幼年班設到常州。一九四九年初,中共軍隊瀕臨南京時,不忍令國立音樂院淪於敵手,積極著手進行遷臺工作,不幸竟隨同太平輪沉沒而罹難,享年四十六歲。
  他的作曲,有:〔中國人〕(混聲大合唱)、〔暮色〕(女聲四部)、〔國殤〕(混聲四部);另創作〔恭迎總統〕、〔宴請使節〕、〔喜慶〕等儀式應用歌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吳伯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