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外藩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wài f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ài fán
解釋:
1.屬地。《北史.卷四七.袁翻傳》:「若婆羅門能自克厲,使餘燼歸心,收離聚散,復興其國者,乃漸令北轉,徙度流沙,即是我之外藩。」
2.有封地的諸侯王。《晉書.卷一九.禮志上》:「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稱引亡秦,惑誤朝議,遂尊恭皇,立廟京師。」《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紀三》贊曰:「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若帝。」
3.外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蓋本朝龍興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蒙古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4.清代稱蒙古、西藏、青海為「外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外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