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鞏固說 - 教育百科
鞏 | |
固 | |
說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nsolidation Theory |
作者: | 陳淑絹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從生理心理學觀點來解釋學習與記憶的關係時,學者認為任何學習活動都可能引起個體生理上神經系統的變化,而變化的結果需要相當的時間,才能使記憶產生鞏固作用,以便於貯存。最早提出「記憶鞏固假說」(memory consolidation hypothesis)的是海伯(D.O. Hebb)。他以記憶雙痕跡論的神經基礎來解釋,認為短期記憶源於神經網路的振盪活動,長期記憶源於神經網路的突觸生長或代謝變化。前者需依賴振盪活動在網路上持續一段時間方能逐漸形成,所以短期記憶需要時間才能成為穩固的長期記憶。 鞏固時間的長短如何確定?墨高(J.L. McGaugh)曾指出,在學習結束後才干擾神經系統的活動可以影響到爾後的記憶表現。這種學習後處置,隨施予時間的不同,會製造二個有梯度的回溯性遺忘。干擾處置離學習經驗越近則效果愈大;反之則越小。換句話說,當學習後處置失效時,即代表記憶痕跡已經穩定。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鞏固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