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堆諧 - 教育百科
堆 | |
諧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ui Hsieh |
作者: | 崗措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堆原意為上部,指西藏阿里地區;諧通常指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堆諧》源於阿里地區民間,後傳入城鎮。今主要流行於日喀則、江孜、拉孜、薩迦、拉薩等地。舞者常穿皮靴,在一塊木板上作舞,舞步踢踏作響,故漢語習稱《踢踏舞》。通常由一、二名舞者表演。舞步靈活多變,有踢、踏、悠、跳等腳部動作,起舞時上身平穩,充分表現膝部以下的動作,節奏複雜多變,雙手隨舞步自然擺動。《堆諧》音樂和舞蹈有完整的程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聲曲,正曲由「降諧」(慢板)和「覺諧」(快板)兩部分組成。用扎念(六弦琴)伴奏。熟練的舞蹈者可以將扎念斜挎在胸前,琴頭繫一條哈達,自彈、自唱、自跳,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氣氛十分活躍。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堆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