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土壤塑性與塑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il Plasticity and Plastic Limit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土壤隨著含水量的增加,顯現其塑性,當承受一定的壓力時雖改變外形,仍不至於破裂。在低含水量時,土壤因土塊常呈堅硬狀態,隨著含水量增加,使水分子附著於土粒表面,乃至於使土壤呈現塑性。沙土的塑性最小。其塑性的最少含水量,即為其塑限。
  係指物體受外力之影響繼續變形,當停止施力時即停止變形,而有維持已被改變之形狀的能力。對土壤而言,是粘土和水形成一種物體之特有性質。當施以壓力於其上,可形成任何所希求的形象,當所施之壓力撤出後,仍維持變形後之形狀,此在水分失去後,其變形後之形狀仍維持不變。所以塑性為一種應力(stress)與一種變形(Deformation)之合力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土壤塑性與塑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