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在宥天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宥天下」就是以無為平淡的態度施政,使百姓感到寬裕自在的意思,語見〔莊子.在宥篇〕:「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意思是說只有「在宥」天下,而沒有「治」天下的道理。所謂在宥天下,是指居上位者無為不有,使百姓咸感自在寬裕;而治天下則是以有為自私之心,訂定法律規章控制百姓,反而使得百姓喪失自然純樸的本性,進而違法亂紀。因此〔在宥篇〕說所謂「在」,也就是使百姓依循本性,自在逍遙的生活,以免受到複雜社會體制的汙染;所謂「宥」就是行事寬裕,使百姓悠遊裕如,不因複雜的社會生活而改變純樸的美德。如果真的能做到「在宥天下」,使百姓保有純樸善良的本性,天下自然太平,又那會需要人為的治理呢?莊子的這項說法仍然承襲老子「無為而治」的理論,站在自然主義的立場,認為素樸自然的狀態,善良美好,人為矯作則有限罪惡。因此為政之道,一方面在自然無為,另一方面則在絕智去欲,如此人類的社會方可免於墮入文明的罪惡淵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在宥天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