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杜克,奧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uboc, Odile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現代舞蹈家、編舞家。生於埃克斯(Aix En Prevence),原為芭蕾舞者兼舞蹈教師,後來在巴黎遇見爵士舞者德素特絲(René Deshauters)和盧秀洛(Joseph Russille),擴大了她對動作的視野。後來,她又繼續隨卡爾森(Carolyn Carlson)、肯寧漢(Merce Cunningham)和蘇幾哈拉(Sara Sugihara)學習,吸收不同的舞蹈技巧和觀念。1972年,她開設「舞蹈工作室」(Ateliers de la Danse),培育了很多新一代的編舞家,其中包括亞貝士(Georges Appaix)、貝絲(Josette Baïz)、希契(Madeleine Chiche)、米絲拉齊(Bernard Misrachi)等人。1980年,她成立「逆光舞團」(La Compagnie Contre-Jour),舞蹈家湯姆金斯(Mark Tompkins)、威瑞(Dominique Verraet)、杜如瑞(Jean-François Duroure)等人都加入她的舞團與她一起工作。奧第的舞蹈注重純動作的表現,不以抒情或敘事為主,她非常注意動作的組合和空間的變化,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在傳統劇院或公共場所,她都能冷靜地控制舞蹈事件的進行,讓觀眾感染到她的藝術的傳達力。在她與燈光設計家米契爾(François Michel)長期合作之下,燈光與動作的配合,啟動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視覺感知意識。她是一位備受尊崇的舞蹈家及教師。她的舞團目前駐在Belfort,奧第也擔任「Belfort舞蹈中心」主任。重要作品:《細部圖解》(Details graphiques, 1987)、《七點四十五分整》(Il est huit heurres moins quatre exactement, 1988)、《暴動》(Insurrection, 1989)、《完結練習曲》(Fin d´etudes, 1990)、《標記》(Repères, 1991)、《90年夏,91年夏》(Eté 90, été 91, 1991)、《海底湧浪》(Lame de fond, 1991)、《葛妮耶之家》(La maison Garnier, 1992)、《Trois minutes d´antenne, 1992》、《重返現場》(Retours de Scene, 1992)、《民眾暴力》(Violences civiles, 1992)、《Trois regards intérieurs, 1992》、《物質的非物質性》(L´immatérialite de la matière, 1993)、《一段故事》(Brins d´histoires, 1995)。
參照:
Michele Finck and Pierre Lartigue《Odile Duboc》1990、Phillippe Le Moal《Odile Duboc》1989、M. Michel & I. Ginot《La danse au xxe siècle》1995、Le Cenam《La danse en Franc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杜克,奧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