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蘇式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是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必修課程,初一及初三每週各二課時,初二每週三課時。初中歷史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中國歷史(包括鄉土歷史)、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著重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初中歷史課程內容包括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鄉土史。中國歷史的古今比例為:古代史部分占五分之二,近代現代部分占五分之三。世界歷史的古今比例為:古代部分占四分之一弱,近代現代部分約占四分之三強。鄉土史可按十課時安排,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部門編寫審定。
  在初中歷史課教學大綱中著重能力的培養,要求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能力培養目標的制訂充分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個初中階段能力培養是漸次提高,逐步透徹,如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能力,初一年級,只要求懂得紀年關於西元前和西元後年代的計算方法,西元年代與世紀的關係;了解重要的王朝紀年及西元紀年的關係;編制中國主要朝代順序表。初二年級則要求了解干支紀年的常識以及民國紀年與西元紀年的關係;學會編制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這樣兩個年級的要求就有了具體的區別。又如閱讀能力的要求,初一年級,要求通過閱讀教科書和通俗歷史讀物,提高閱讀能力,能簡要地復述教科書中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提高記憶歷史知識的能力。初二年級則要求在聽課和閱讀教科書的基礎上,初步綜合、歸納所學重要問題的史實,找出因果關係。初三年級要求在閱讀教科書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歸納、概括,編出提綱。從要求簡要複述歷史事件、人物活動開始,到歸納史實,找出因果關係,再進而要求歸納、概括內容,編出提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