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完美主義與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rfectionism and Educati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完美主義為教育目的主張的一種。在討論教育的目的時,有些教育理論主張實用的教育目的,有的主張功利的教育目的,有的主張預備未來生活的教育目的,有的主張審美的教育目的,有的主張職業的教育目的,有的主張陶冶的教育目的。各種主張都有,真是不勝枚舉。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教育現象為社會現象的一種,故而教育現象是社會在一定時空侷限下的一種適度反映。因此各個社會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其所偏重的層面也就不同。上述的各種主張,或許在某一社會同時存在著幾種,甚或同時存在。
  古希臘人的教育目的,大致偏重下列三方面的要求:獲致完美、發展文化人及養成公民。簡單來說,希臘人的教育理想,就是使個人的身體與心靈達到完美的境地。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F.W.A. Froebel, 1782~1852)的完人教育理念,便肯定了人的內在本性有向外發展的傾向;且內在人性的發展,不可受制於外在的干擾,例如內在的心智能力、道德能力等,均可使之開展以至完美境地為止。由於福祿貝爾相信,人性具有神性的精神,必然會朝向善的方向去發展,因此其所主張的教育目的理論,遂被稱為教育上的完美主義學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完美主義與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