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客觀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bjective Psychology
作者: 詹昭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狹義的客觀心理學指一九○○年前後,由蘇聯巴夫洛夫(I.P. Pavlov, 1849~1936)與貝克特瑞夫(V.M. Bekhterev, 1857~1927)等人所倡導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研究,後來貝克特瑞夫改稱為反射動作學(Reflexology)。他們反對心理學的假設性概念(construct)與內省所得的資料(introspective data),力主以完全客觀的研究方法(特別是生理學方法),探討中樞神經作用下的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等相關問題。
  廣義的客觀心理學泛指以客觀方式解釋心理活動的心理學,因此除了反射動作學之外,二十世紀以來的實證研究取向,並強調重複驗證的科學心理學均屬之。
  強調心理學必須以可觀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行為主義者,儘管對於意識、思想、驅力等內在心理作用問題,有的主張不予探討,例如華生(J.B. Watson, 1878~1958),有的則使行為理論化,例如郝爾(C.L. Hull, 1884~1952),但都屬於客觀主義的心理學者。一九八○年代以來的部分認知心理學,將意識作用列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使得客觀心理學超越了行為主義的範圍。因此使得客觀心理學,不侷限於客觀主義、決定論或化約主義的心理學範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客觀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