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雕塑 - 教育百科
家 | |
庭 | |
雕 | |
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amily Sculpture |
作者: | 鄭玉英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家庭雕塑為一種技術,將家庭系統當中複雜的人際關係透過肢體的姿勢、距離表達出來,以運用在家族治療、團體示範、教學訓練各種場合當中。 家庭雕塑最早的是由康托(David Kantor)在一九五○年發展出來的;他探討人際關係,而以立體空間的方式來表達人與人的關係。一九六五年以後,接觸了系統理論,發現運用立體空間的譬喻方式很能傳遞家庭系統中的脈絡、關係、情境等,因而藉肢體雕塑出的姿勢與距離,表現家人之間的關係。 薩提爾(Virginia Satir)是另一位家庭雕塑的先驅,她在大型訓練團體中常運用家庭雕塑以示範及教導家庭互動原理,也在某一家庭進行會談的私下場合中幫助家人領悟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有時她會讓每一位家人分別雕出自己心目中的家人關係,藉以幫助家人發現別人眼中的家庭關係,體會其他家人的感覺,而知道每一個家人都有不同的知覺。她所提出的四種溝通模式:「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均有肢體姿勢可以雕塑出來。家庭互動亦可在每位家人溝通型態的組合中呈現出來。 家庭雕塑為非語言的技術,可以使參與者在視覺及身體的感覺中擴大領悟範圍。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家庭雕塑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