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刀魚 - 教育百科
寶 | |
刀 | |
魚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寶刀魚 |
英文名: | Chirocentrus dorab |
描述: 體側扁而狹長,背緣近平直;腹緣尖但無稜鱗,外觀狀似短刀,故而被稱為寶刀魚。頭短,背部平。吻中等長。眼小,有脂性眼瞼。口裂大,向上陡斜,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向後延伸不及前鰓蓋骨上;上頜骨前端和下頜有銳利的犬齒,上頜兩側及腭骨均有細齒。鰓耙數3+14。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尾鰭基部亦被細鱗。背鰭、臀鰭位於魚體之後半部,背鰭軟條16;臀鰭基底長,軟條30-34;尾鰭深叉。體背青綠色,腹側銀白色。各鰭淡黃色或淡色;尾鰭具黑緣。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暖水海域,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所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臺灣四周海域及澎湖均有產。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Chirocentrus dorab (Forsskål, 1775) |
|
形態: 體側扁延長,背鰭及臀鰭在體中點的後方,有犬齒,胸鰭低近腹緣。背部藍色,腹部銀白色。上頜骨後緣未達前鰓蓋骨。最大體長100公分,通常為44~60公分。 |
|
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及印度洋水深120公尺以淺區域。紅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北至日本。 |
|
生態習性: 掠食性表層魚類,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分布在沿岸表層水域,為此區域常見魚類,但數量不多。以籠具,底拖網或刺網可捕捉到。 |
|
利用: 食用魚。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鯡形魚亞組(Subdivision Clupeomorpha) |
|
目: 鯡目(Order Clupeiformes) |
|
亞目: 鯡亞目(Suborder Clupeoidei) |
|
科: 寶刀魚科(Family Chirocentridae),Wolf-herring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寶刀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