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工業區位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gōng yè qū wè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ng yè qū wèi
解釋:
指適合工業活動發展的最佳位置及其他事物的空間關係。各種工業位置的安排與計畫,有其不同的基本條件與各自的最佳區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工業區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cation of Industry;Industrial Loc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近代工業發達,世界各地逐漸都市化,人口與工業都向城市集中。都市內土地利用複雜而強度大,因此對工業用地之安排不得不加考慮與計畫。各種工業有各自的理想區位和不同的基本條件。18世紀與19世紀,一般工業區位以煤為主要因素,而今則須顧及其他條件的適當與否。
  今日工業區位之選擇條件,可分為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有位置、空間、地質與土壤、地形、原料、水資源、動力資源、氣候、港灣等。人文因素有資本、人力、技術、交通、市場、經濟政策、國防等。
  工業區位的選擇尚無十全十美之地方。各種工業只好擇其重要條件而設。例如紙槳工業多設林區附近,係以原料供應充足為條件。煉鋁工業多在電力富足的地方,蓋因其需要大量之電力。粗銅煉製,因廢料多,乃在銅礦附近地方設立,精銅煉製則以市場為主,乃擇近城市之地而設。紡織工業原以氣候濕潤地方為宜,今日則以原料、市場或技術為主。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紡織業之發達,乃因有早期機械之應用與技術的緣故,今日移往東南區,則以原料與人工為主要因素。蘇聯紡織業集中莫斯科附近,乃國家經濟政策所決定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工業區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