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經摺裝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jīng zhé zhuā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g zhé zhuāng
解釋:
一種圖書的裝裱形式。形式像現今的手摺,是用長條橫幅每隔五至六行向左右反覆摺疊,首尾各加封皮而成,可以來回翻閱。釋藏經典多用此法裝裱。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經摺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潘美月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經摺裝是由貝葉式的葉子發展而來,其裝置的方法是將紙黏成長幅,每隔五行或六行為一摺,再在前後加上兩張硬紙板,作為封面封底,又稱為摺疊裝。因為這種裝訂形式是受隋唐時代印度貝葉經的影響,故又稱為梵夾裝。現在我們裝裱字帖和佛教經典時,還經常採用這種裝訂形式。
  經摺裝在使用時雖較卷軸便利,但仍有缺點,就是容易折斷散開,於是又再作進一步的改善,用一張大紙對折起來,一半黏在書的最前頁,另一半從書的右邊包裹背面,黏在書的末頁。如果從第一頁翻起,直翻到最後,仍可接連翻到第一頁,這樣迴環翻閱,不會間斷,因其翻飛的狀態,宛如旋風,所以又稱為旋風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經摺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