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平民教育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平民教育運動是民國初年的一種教育運動,以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教育,要求教育為平民服務,讓更多的平民享受教育權為其主要目的。在此運動的影響下,興辦了不少平民學校,也設立了不少的平民教育事業。
  民國四年(1915),部分前進的知識分子,基於國家進步與發展的需要,提出實施民主教育的主張,同時積極進行宣傳並推展平民教育運動,以爭取人民接受教育的權利。民國五年(1916)全國教育聯合會通過決議,呼籲重視平民教育。之後,全國各地紛起響應,如民國八年(1919),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部分師生組成平民教育社,出版〔平民教育週刊〕極力宣傳平民教育,而影響最大的首推民國十二年(1923)成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該會總幹事晏陽初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赴法為旅法華工辦理識字教育,使其能寫簡短家信,閱看軍事通告。晏陽初考慮到國內尚有三億以上的文盲,乃決定回國從事普及文字教育的工作。民國九年(1920)回國後大力提倡和推行平民教育,並在長沙、煙臺、嘉興等地進行實驗,開辦平民學校,得到朱其慧、陶行知、胡適、朱經農、袁觀瀾等許多教育界人士的支持,興起了大規模的平民教育運動。民國十二年(1923)在北京召開全國第一次平民教育大會,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全國有二十個省、區參加。其後二十個省區也都成立分會,推行平民教育,於是平民學校遍布全國。此項工作,其後由城市陸續推向鄉村,展開文藝、生計、衛生、公民等四大教育,並在定縣、衡山、定番、新都、巴縣等以縣為單位進行實驗工作,民國三十八年(1949)以後,此項活動完全停頓。(參見「平民教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平民教育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