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朱經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朱經農(1887~1951)原名有町,字經農,筆名澹如,後以字行;祖籍江蘇省寶山縣,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八歲喪父,赴湖南依叔其懿生活;幼年即受時務學堂、湘報館、南學會的影響,思想新穎;光緒二十九年(1903),以第一名考入常德府中學堂;次年,赴日本留學,考入巢鴨弘文學院,越年轉學成城學院。留日期間曾參加同盟會;光緒三十一年冬,因反對「取締規則」回國,乃與留日同學共同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三十四年九月,中國公學發生學潮,全體學生退學,另組辦中國新公學,朱氏被推為三幹事之一。宣統二年(1910)因其叔過世,遂返湖南,負養家之責,擔任高等實業學堂教師,並兼任農業學堂翻譯。
  辛亥(1911)革命後,與同盟會志士往北京辦報,出任〔民主報〕編輯,後又兼〔亞東新聞〕總編輯;二次革而起,兩報皆遭袁世凱查封,朱氏亦被通緝;民國五年(1916)春,至美國華盛頓擔任留美學生監督處書記,同時入喬治華盛頓大學就學;二年後,得學士學位;民國八年獲碩士學位;九年,得補江蘇省公費留學名額,遂辭職前往紐約,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院。
  民國十年(1921)應聘返國,任國立北京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同時在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前身)兼課;課餘常針對教育問題發表研究心得,並與教育界人士聯合支持晏陽初創辦的平民教育促進會,又與陶行知負責主編第一套〔平民千字課〕。民國十二年「新學制」實施後,應王雲五之邀,前往上海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輯,編印實施「新學制」所需之中小學教科書。
  民國十三年(1924)秋,轉任滬江大學國文學系主任與教育學講座;次年,辭滬大職,到新創之光華大學主持教務工作;十六年,出任上海特別市教育局長;次年,轉任大學院普通教育處處長,掌理全國中小學教育事宜;後大學院改組為教育部,留任普通教育司司長;十九年初,先兼代常務次長,後專任常務次長,同年冬離職;二十年春,曾主持中國公學半年;旋轉赴山東出任齊魯大學校長;次年九月,改任湖南省政府教育廳長,前後在任逾十年。九一八事變後,朱氏每年於暑假期間,召集學生實施集訓,以增進軍事技能,並激發受訓者之熱愛國家民族的情操意識。及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盧溝橋事變後,抗日軍興,三湘子弟在戰場上屢建戰功,而日軍數攻湖南則均遭擊退,論者以為與朱氏的重視學生軍訓顯有關聯。此外,朱氏在湖南省又實施小學義務教育,於民國二十九年起,在全省各地普設四年制國民小學和六年制中心小學,以推行國民教育,使失學兒童逐年減少。另並在全省各地增設公私立中等學校,爭取省立湖南大學改制為國立,更協助戰時因辦理困難的私立湘雅醫學院得以繼續維持,後亦改為國立。不僅如此,朱氏尚在南嶽地方創辦了農、工、商三所專科學校;於當時教育之拓展,可謂不遺餘力。
  民國三十二年(1943)二月,奉召赴重慶,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教育長;次年三月,改任教育部政務次長;抗戰勝利後,辭去公職,前往上海擔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並兼光華大學校長;次年十一月,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任國民大會主席團;三十七年十一月,奉派為我國出席聯合國文教會議大會首席代表;會後,留美從事著述;民國三十九年,應聘為康州哈特福特(Hartford)神學院教授;翌年,病逝美國,享年六十五歲。
  朱氏一生著述任事,幾不出教育領域,而其推展教育事業的立場,率由中道而行,因此兼重自由與紀律,以民治主義來調和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在教育上的偏執,引介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與孫中山之民生主義以取代「進化論」或「階級鬥爭」之說。至於學校與社會的關係,他則持守「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的信念。同時為了扭轉當時偏重智識訓練而輕忽性情陶冶的流弊,乃強調藝術修養的重要性,將之與職業教育並列為人生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藉以泯除勞心、勞力之分野。
  朱氏著述及譯作甚多,其著者有〔明日之學校〕(譯杜威原著)、〔現代教育思潮〕、〔教育思想〕、〔愛山廬詩鈔〕多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另朱經農等主編之〔教育大辭書〕我國此類參考書中之第一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朱經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