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活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tivit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物理中,是指單位時間內蛻變的原子數量,單位是Bq(Becqurel,1蛻變原子/秒)(化學中,活度則是指濃度乘上活度係數的熱力學量,可視為有效濃度)。傳統單位是居里(Curi, 1 Ci=3.7E10 Bq),為紀念發現鐳的居里夫婦(Piere and Marie Curie),當時是以1克鐳-226的活度作基本單位。許多應用上,居里則廣稱含一居里輻射的該物質量。歷史文獻中亦用過羅塞福(Rutherford)作單位,相當於1E6Bq,現已不用。
  常用的衍生單位有:環境檢測上常見的活度濃度(activity concentration),即單位體積的活度(Bq/ m3, Ci/ m3):比活度(specific activity)係指每克物質(化合物、元素或放射性核種)中特定核種的活度;相對比活度(relative specific activity)則指對同一核種而言,不同物質中之比活度之比。
  在文獻或應用中,活度經常與輻射性(radioactivity)混用,輻射性為從不穩定核種的自生核子蛻變現象,常會伴隨發出游離輻射,一般為阿伐或貝他粒子,常伴有加馬射線,嚴格定義的輻射活度僅指瞬生蛻變(不含其他二次輻射)。一般以其發生的原由而區分為人為輻射(manmade or artificial)及天然輻射(natural),但就輻射本質而言並無差別。如核電廠的空浮輻射(airborne),指廢氣中含的輻射;誘發輻射(induced),指物質經過照射後產生的輻射(通常由中子照射引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活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