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能見度 - 教育百科
資 | |
訊 | |
能 | |
見 | |
度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formation visibility |
作者: | 陳光華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能見度是廣泛使用的詞彙,泛指資訊為使用者取得使用的程度。在供應鏈的研究領域,亦經常使用本詞彙討論各項來源資訊被揭示的情形。在圖書資訊學領域,通常用於說明網際網路巨量資訊為使用者透過搜尋引擎或是其他類似工具取得使用的情形。該詞彙的起源應溯至早期討論invisible web,由於搜尋引擎可以檢索網際網路的巨量資料,許多使用者認為應用類似的工具程式,即可滿足其資訊需求。然而,研究者指出有許多重要、學術、嚴謹的資訊,無法透過搜尋引擎檢索得到,特別是那些儲存於資料庫系統的重要資料,早就是圖書館廣泛提供的資訊服務。過去這類型的資訊無法在搜尋引擎中檢索,因而成為invisible web,也是電腦科學研究者認為的deep web。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專家開始探討invisible web,並提出各種方案,以提升invisible web的資訊能見度。 隨著搜尋引擎服務的快速提昇,圖書館、電子資訊供應商、與搜尋引擎的合作愈漸緊密,例如允許搜尋引擎索引圖書館的書目資料,使用者越來越容易透過搜尋引擎取得過去invisible web的資料,資訊能見度已經逐步提昇,但是仍然有眾多的資訊不易為使用者取得。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能見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