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滿足 - 教育百科
滿
ˇ
ˊ
mǎn z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ǎn zú
解釋:
  1. 對某事物感到滿意,足夠。
    【例】人要能滿足於已有,才能快樂。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滿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ǎn zú
解釋:
1.對某些事物內心感到足夠。《南齊書.卷二五.列傳.張敬兒》:「然而意知滿足,初得鼓吹,羞便奏之。」《兒女英雄傳》第一三回:「此去尋著了十三妹,我纔得心願滿足。」
2.達到一定期限。《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㠠山遠公話》:「十月滿足,生產欲臨,百骨節開張,由如鋸解。」《西遊記》第七一回:「至今三年,冤愆滿足,幸你來救治王患,我特來收妖邪也。」
3.充足。《紅樓夢》第七六回:「我這睡不著也並非今日,大約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滿足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滿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tisfaction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滿足」一詞在不同的領域中有不同的涵義。
  在心理學中,滿足是指個體的生理或心理動機在達成其所追求的目標之時的心理狀態,如人飢餓時,有求飽的動機,在其果腹後,人即處在滿足狀態,這是基本層次的滿足。另外人還有較高層次欲望,如想做一個好人、想做一個有成就的人,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通常不稱此類期望為欲望,而稱為做人的理想,如果理想實現也能滿足。不過這類理想不像低層次的欲望那麼容易達到,所以得到滿足的時間較長。
  在西方倫理學中,「滿足」常與「快樂」或「幸福」(happiness)並提或用愉悅(p1easure)代替。不過如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所提倡的快樂,乃是比較簡單慾望的饜足,稱為「快樂」;若較精緻或文化層次較高的期望實現,就稱為滿足,如獲得朋友的高度稱許、實現生涯規劃中的一項關鍵計畫。
  在語意學(Semantics)中,當一對象或事物符合述語(predicate)所描述的狀態就稱為「滿足」,此事物與述詞之間的關係稱為「滿足關係」(satisfaction relation)。如在「X是國際港埠」這陳述句中,「高雄」、「香港」、「上海」等城市就符合了述語所描述的狀態,就可說這些城市「滿足」了述語。
  中國儒家,以實現理想,盡己為人與做事為滿足,是求道德的滿足。低層次慾望的滿足要在禮義架構中完成,求良心的安適而非快感,即是不重視短暫的快感,而重視人生長程的滿足。新黑格爾學派的主張與此有些近似,以為自我滿足(Self-SatiSfaction)和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相同,是長程的目的。
  美學中以滿足和期望滿足原則相關,即內容的各部分要自然的接合為和諧整體,猶如一個預期的確定形式一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滿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uán-tsi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對某事物感到滿意、足夠的樣子。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滿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中意甘心甘願佮意夠氣情願過癮滿足滿意 相關客家語 飽足
相似詞 滿意、得意、知足、饜足 相反詞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