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先驗觀念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先驗觀念論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哲學的核心思想。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自認其學說為「形式的」(formal)、「批判的」或「先驗的」觀念論,以有別於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質疑觀念論(Problematic Idealism)與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的獨斷觀念論(dogmatic Idealism)。康德認為笛卡爾的普遍懷疑,使一切觀念成為可疑的對象,進而動搖了觀念所呈顯外在世界的客觀性。柏克萊獨斷地認為一切存在均存在於觀念之中,更是完全否定空間以及外物的客觀性。其實人類對外物的認知,必須透過先驗自我的感知形式。時間與空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a priori forms of aesthetic),十二範疇則是悟性(understanding)的先驗形式。感官知覺、外在印象所提供的感覺材料,必須經過先驗的感性與悟性形式加以整理安排,始能成為認識的內容。時空與範疇形式,實為一切經驗認知之所以可能的必然條件。外在世界必須透過這些形式的整理,始能對人呈現。康德於是主張外在世界之為物自身(things in themselves),或許永遠無法為人所知,然而透過感性觀念與悟性概念,因外在世界而有的散亂感覺,即能在時空之中,與悟性範疇構成的因果系統結合,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有用知識。
  康德之後,德國觀念論者如謝林(F. Schelling, 1775~1854)與新康德主義者(Neo-Kantians)那托普(P. Natorp, 1854~1924),在知識論上率多採取康德的先驗觀念論,即將客觀知識建立在認識主體的意識構成之上。當代哲學之中,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更以「現象」(即本質)取代康德的「觀念」,在知識論上提出「先驗現象學」(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的學說,對當代知識理論頗具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先驗觀念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