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慆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tā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āo
解釋:
[動]
1.娛悅、取悅。《左傳.昭公元年》:「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
2.懷疑。《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天命不慆久矣。」
3.過。《詩經.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4.隱藏。通「韜」。《左傳.昭公三年》:「以樂慆憂」。
[副]
怠惰。如:「慆淫」、「慆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喜悅、取悅。《說文解字.心部》:「慆,說也。」《左傳.昭公元年》:「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尚書大傳.卷二.周書》:「師乃慆,前歌後舞。」漢.鄭玄.注:「慆,喜也。」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又古人慎靡靡之風,抑慆耳之聲。」

2. 過去、消逝。《詩經.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慆。」漢.鄭玄.箋:「慆,過也。」

3. 怠慢、怠惰。《書經.湯誥》:「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

4. 隱藏。通「韜」。《左傳.昭公三年》:「君子不悛,以樂慆憂」。

5. 懷疑。通「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眾也。」

6. 貪。通「饕」。《資治通鑑.卷一二六.宋紀八.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不敢慆天之功,以干大賞。」

注音: ㄊ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