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ǐ chàn |
解釋:
佛教用語。指禮拜佛、法、僧三寶,懺悔所造的罪業。《梁書.卷五一.處士列傳.庾詵》:「晚年以後,尤尊釋教,宅內立道場,環繞禮懺,六時不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即令家人等買棺盛殮,送回原籍。家人等循俗例,為之延僧禮懺。」今通稱為「拜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禮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鄭阿財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禮懺是佛教的規儀,亦稱拜懺,是禮拜與懺悔的省稱。佛教信徒在懺悔時,依照懺法誦念懺悔文,表示懺悔違戒之罪,並禮拜諸佛、菩薩,求其寬恕所造諸惡業,表示改過遷善之決心。 中國佛教的禮懺活動起源於晉代,漸盛於南北朝,隋唐更加普遍流行。「懺悔」一詞為梵語懺摩與漢語悔過的結合,禮懺活動也是大抵採用大乘經典中懺悔和禮拜的內容,結合中國固有的習俗,撰成許多禮讚文及懺悔文。唐代智昇撰有〔集諸經禮懺文〕二卷,為各種懺法儀式最初的綜合本。宋代以後,禮懺活動越趨頻繁,懺法也因而更加複雜。明太祖曾舉行多次規模盛大的水陸道場,懺法儀式遂有專職的出現,稱之為瑜伽教僧。 近世佛教通行禮懺懺法主要有: 1.〔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般省稱作〔大悲咒〕;此纖法儀式簡單易行,是唐、宋以來觀世音信仰普遍流行下,使用最為廣泛的懺法。 2.〔梁皇寶懺〕:是中國流傳最為久遠的一部懺法;相傳為南朝時梁武帝所撰,現今流行者乃經元代僧人改定。 3.〔慈悲水懺法〕:一般省稱〔水懺〕;相傳為唐知玄所撰。 4.〔藥師懺〕:消災延壽的法事,所採用的纖法。 此外,〔地藏懺〕、〔淨土懺〕、〔金剛懺〕等亦相當盛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禮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