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段與目的分析 - 教育百科
手 | |
段 | |
與 | |
目 | |
的 | |
分 | |
析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ans-Ends Analysis |
作者: | 陳長益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手段與目的分析係問題解決的方式之一,用來探究問題的結構。換言之,即檢視問題的基本部分或結構,以了解並解決問題,而不採用遵循一系列階段或步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手段與目的分析的處理原則有四項: 1.評估當前的狀態,並決定問題的所在;2.評估目標的狀態,並了解所欲的解答;3.確認在總目標下,經過分解的各次目標;4.發展一系列的行動以尋求各次目標的解答,並縮小當前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生手和專家解決問題峙,顯然採用不同的途徑。專家由於對問題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向是由當前狀態到目標狀態(即由問題為起點,解答為終點)。生手由於缺乏背景知識,就採倒返的方式,以目標狀態為起始,先評估目標狀態,然後決定未知的所在,再將未知分成分項目標,並重複以倒返的方式使用手段與目的分析技術,來找出問題狀態的所在,宛如在迷宮之中行走。 因此,對生手而言,手段與目的分析術是比較無效的。因為該技術要求相當大的認知能力,使得生手在解決問題時,容易受到知識和基模取得時的干擾。換言之,不能面面俱到,既要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又要兼顧解決問題的技巧。手段與目的分析術造成相當沉重的認知負荷,因為問題解決者必須同時執行多種活動,同時考慮問題的目標、當前的問題狀態及其與當前狀態和目標狀態之間的關係。因此,生手勢必介散其認知資源來面對解決問題的技術,而無暇學習新的背景知識。 採用手段與目的分析術來解決問題,是一種訊息處理的模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手段與目的分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