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抗日軍政大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王厥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抗日軍政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培養軍政幹部的學校。民國二十五年(1936)六月成立於陝北瓦窰堡,初期稱「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二十六年春遷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第一任校長為林彪。自民國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的九年間共培養軍政幹部二十餘萬人。
  抗大實施嚴格的軍事生活。學員以選調各抗日部隊的幹部為主,從第二期開始招收來自各地的知識青年。毛澤東為抗大制定「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之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之校訓。
  抗大的教育內容隨著抗日戰場局勢之變化而有所不同。一般分政治、軍事兩類課程。政治課程為:中國問題、日本問題、哲學、政治經濟學、統一戰線、民運工作、時事政策等。軍事課程則為:戰略學、游擊戰術、步兵戰術、軍事地形學、戰術動作、戰鬥指揮以及隊列、射擊、投彈、刺殺、爆破等技術訓練。教學上提倡 「理論與實際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少而精」等原則。學習方式上採用自習、講課、集體研究、討論會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經常到抗大上課和講演。學員除聽課外,還展開文化娛樂活動、自建校舍、開荒種地,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抗大於民國二十八年七月奉命遷移,至二十九年二月到達山西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辦學。曾先後在晉東南、晉察冀、山東、延安、淮北、蘇北、晉綏、淮南、蘇中、郡豫等抗日根據地建立十二所分校、五所陸軍中學、一所附設中學。其時校長為徐向前,李井泉任政委。三十二年總校教職員和第八期學員奉命返回陝北。三十四年八月日本投降,六千餘名學員全部畢業。是年十月,總校教職員轉往東北,籌辦東北軍政大學。之後,一些分校先後改為華中、華北、華東軍政大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抗日軍政大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