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有引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àn yǒu yǐn l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萬有引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àn yǒu yǐn lì |
解釋:
宇宙中的任何物體之間相互吸引之力,習稱為「萬有引力」,物理學上稱為「重力」。牛頓發現此力的量值與兩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而與其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萬有引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universal gravity |
作者: | 簡秋記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牛頓由天體的運行及觀察位於高處之物體墜落地面等現象,推知宇宙中任何物體間,必存在相互吸引之力,即宇宙中任何質點均以一力F吸引另一質點,此力與兩質點質量m1及m2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即F=Gm1m2/r2,式中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其值大小為6.6732×10-11牛頓‧公尺2/公斤2。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可知地球對其表面上的物體也具有引力作用,此力稱為重力,即該物體在地球上的重量,如圖所示,設一小質量m之物體位在地球表面;地球質量M可視為集中於地球的中心;R為該物體距地心的距離,則此物體於地球上的重量W為: W=F=G‧M‧m/R2 式中G、M、R均可視為固定常數,故可得到g=GM/R2=(6.67×10-11)(5.97×1024)/(6.37×106)2=9.81公尺/秒2,上式可改寫為W=m.g。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萬有引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gravitation |
日期: | 2003年10月 |
出處: | 測繪學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宇宙中兩單位質點間之引力,遵循牛頓引力定律,其大小與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點間距離之平方成反比,引力方向在兩質點之連接線上。設兩質量分別為m1、m2之質點相隔一段距離r,他們之間互相之引力為:F=G.[(m1.m2) / (r.r)]式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萬有引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