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推論統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erential Statistics
作者: 王保進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推論統計」由樣本觀察值所得到的統計量(稱為估計值)對母群體的性質(稱為母數)進行推論的統計程序,稱為推論統計;也就是說,推論統計的目的,是在利用抽樣(sampling)程序,自母群體中抽取部分的觀察值為樣本,經由對樣本的測量以求得統計量數,再利用此統計量數(稱之為估計值)對母群體的母數進行推論。
  由於推論統計係利用樣本之估計值對母群體的母數進行推論,並未直接測量母群體全部的觀察值,因此在做推論時一定會發生某種程度的錯誤,而此錯誤程度的大小很大部分受所取樣本代表性高低的影響。所以在做推論統計時,除以樣本的估計值對母群體母數進行推論外,在推論的過程,也須同時指出此推論正確的可能機率以及錯誤的機率。
  例如,我們想知道全國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平均智商,最理想的結果是將利用一標準化智力測驗對全國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施測,再計算其平均數。但事實上,不論就時間或經濟上的理由,如此作法不確實際,也幾乎不可能。可行的辦法是利用隨機(random)的方式,根據抽樣理論,自全國國中一年級學生(母群體)中抽取部分的學生為樣本,如抽取三千名進行智力測驗,然後根據這三千名學生在測驗上之平均分數為估計值,來推論全國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平均智力。譬如這三千名學生之平均智商為一○一,因此我們即推論全國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平均智商為一○一,而在推論時,我們必須同時指出此一推論正確的可能機率及錯誤的機率。
  在推論統計時,我們真正的目的並不在描述樣本的統計量數為多少,而是想利用樣本的估計值,了解母群體的性質約略為何。在教育研究中,由於母群體的性質通常不可知,而進行普測又幾不可能,因此為了解母群體的性質,推論統計就顯得極為重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推論統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