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治(倫理政治) - 教育百科
德 | |
治 | |
( | |
倫 | |
理 | |
政 | |
治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thiocracy |
作者: | 蘇永明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治」為中國古代政治傳統中一項崇高的理想。在我國傳統的政治思想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並非對立的關係,而係以人倫來說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嚴格說來,中國政治只講治權,而少有政權的觀念,即對皇帝的治權未加以懷疑,可是卻少有談及人民如何監督政府。雖然君王有勤政愛民的道德責任,可是沒有約束力,未有實際影響。 在將統治者以人倫關係來看待以後,「天地君親師」遂並列,統治者居於高位,是必須尊敬的對象。在理想的情況中,當政者也必須是有德者,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種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雖然是由上而下,但卻不是強制或壓迫,而是以德服人。因此在傳統中,對統治者的道德要求也就比一般人高,而領導者也在治國上以關懷人民為主。歷史中確有這樣的帝王出現,最早的如傳說的堯、舜、禹、文王、武王,後來的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德治的宗旨在求國泰民安,主要的為使人民安居樂業,而不在君主表現個人權威。其中包括任用賢能,不存私心私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治(倫理政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