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愾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ㄏㄣˋㄋㄨˋㄖㄨˊ:「ㄊㄨㄥˊㄔㄡˊㄉㄧˊㄎ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ài
解釋:
  1. 憤恨、憤怒。
    【例】同仇敵愾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ài
解釋:
[動]
恨、怒。如:「同仇敵愾」。《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元.王惲〈東征詩〉:「臣牢最愾敵,奮擊不留行。」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長聲嘆息。《詩經.曹風.下泉》:「愾我寤歎,念彼周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長聲嘆息。《說文解字.心部》:「愾,大息也。」《詩經.曹風.下泉》:「愾我寤歎,念彼周京。」晉.陸機〈弔魏武帝〉文:「愾然歎息,傷懷者久之。」

2. 滿、至。《禮記.哀公問》:「君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漢.鄭玄.注:「愾,猶至也。」宋.張載《正蒙.至當》:「脩己而不安人,不行乎妻子,况可愾於天下。」

3. 怨恨、憤怒。如:「憤愾」、「同仇敵愾」。《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元.王惲〈東征〉詩:「臣牢最愾敵,奮擊不留行。」

注音: ㄎ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愾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