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墘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án
解釋:
  1. 旁邊、附近。
    【例】田墘、海墘 
  2. 邊沿。
    【例】碗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án
解釋:
[名]
閩南方言:(1)旁邊、附近。如:「田墘」、「海墘」。(2)邊沿。如:「碗墘」。(3)地名用字。如:「埔墘」。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î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器物的邊緣。
  2. [[名] ] 指位置上處於邊緣的部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旁邊、附近。如:「田墘」、「海墘」。《彙音寶鑑.堅下平聲》:「墘,邊也。」《福建通志.臺灣府.卷一一.水利.嘉義縣》:「柳仔林陂長十里許,大旱不涸。八掌溪墘陂長十餘里。」《南巡盛典.卷七九.署浙江巡撫永貴奏言恭照明春》:「今浙省運河,惟上塘縴路寬有七八尺,可容站圍兵丁;下塘則桑園田墘,竟有無可站立之處。」《臺灣通史.卷一六.城池志》:「蔡牽之亂,郡治戒嚴,郊商多在西城外,乃捐建甕城於新港墘,以防海道。」

2. 邊沿。如:「碗墘」。

3. 地名用字。如:「埔墘」。《臺灣通史.卷三四.文苑傳.黃敬》:「當是時,港仔墘曹敬亦聚徒講學,皆以敦行為本,游其門者多達材。」

注音: ㄑㄧ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墘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