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庫巴,聖所,男子會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ba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庫巴(Kuba)是臺灣原住民鄒族(曹族Tsou)舉行「戰祭」〔見《瑪亞士比祭》Mayasvi〕或「栗祭」、「獵首祭」、「成年禮」等祭儀之場所的稱謂,又稱聖所或男子會所。過去它是婦女之禁地,成年男子始可由其正門進入。早期會所除重要祭祀活動外,族中男子狩獵技能和歌舞訓綀,歷史承傳等皆於會所中行之;是族群事件協商,議處之地。是鄒族文化、政治、歷史精神等之標的物。傳說鄒族祖先居於玉山,因洪水氾濫族人即下山向西面呈放射線式的流徙,直至建有了庫巴後始有定居的部落生活。據部份學者的劃分法:鄒族分成南鄒(分佈於高雄縣三民鄉之卡那步族和桃源鄉荖農溪岸之沙阿魯阿族)和北鄒(阿里山區曾文溪上游,東部接布農族,西部與平原之漢人相接)。現今庫巴僅存於阿里山區的部落 ── 達邦社(Tapan)和特富野社(Tfuya),據文獻記載:荷蘭人的《臺灣土名戶口表》文獻中首度載有該二社名稱,時間為西元1650年。由此可知庫巴之建立應在更早年代。現今鄒族每年族人的「瑪亞士比祭」即由該兩社輪流舉辦。庫巴屋內中央在祭典期間,其火塘中之火終日點燃不滅,象徵族群的興旺,會所正門兩側植有聖花木檞蘭以為庇祐、驅邪、祈福之用,距廣場東方約十公尺處種有一顆聖樹赤榕樹,族人相信舉行戰祭時神祗會沿此樹(天梯之意)降臨人間,接受獻祭。早期庫巴正門入口處左側掛有敵首藤籠,另右側懸掛火具袋藤籠,日據時代左側籠因被禁止獵首習俗而取消,現今改放部落歷史上征戰有功之勇士的火具袋,盾牌等物,會所前廣場即為男女歌舞之場所。
參照:
巴蘇亞、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的土神話》1993。伊優樹,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生活智慧》1997。劉其偉《臺灣土著文化藝術》1983。王煒昶《世界地理雜誌:天神哈莫的子民 ── 阿里山鄒族》1994、145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庫巴,聖所,男子會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