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拉特朗大公會議的教育方案〕(羅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the Third Lateran Council](Rom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特朗大公會議的教育方案〕,指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於西元一一七九年時在羅馬所召開的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中,為教士及貧窮學生所作出的免費受教育的有關規定。拉特朗大公會議係指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五次於聖約望拉特朗大教堂(the 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所舉行之普世宗教會議(general councils)。其中第三次宗教會議係由身為宗教法專家的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Ⅲ)所召集;會中除了頒布二十七條有關各方面的規定外,如教宗由樞機團(the College of Cardinals)選舉產生、廢除一些反教宗者(antipopes)所頒布之法令、譴責高利貸之行為等;該次會議也規定了教會應負起提供民眾教育的任務。
  在此次會議中,規定了「因為上帝的教會就像慈母一樣,有義務為貧困的人一方面提供與保養身體有關的必需品,另方面也應提供有益於靈魂的必需品,使不能得到父母財產幫助的窮人,不會被剝奪讀書及深造的機會。每個大教堂都應提供教師充足的俸祿,使他們能免費教導同一個教會中的神職人員及貧窮學生。這樣,既解救了教師的經濟困難,也為學習者打開了求學的道路。」此外,會議中也主張,過去實施免費教育的某些教堂或修道院也應予以恢復。「同樣地,在其他教堂或修道院中,倘若過去曾為此目的而分配過什麼東西,那麼這樣的事也將獲得恢復。」
  由前述拉特朗大公會議所擬定的教育方案,可以知道作為教會基本職責之一的普及教育思想,在十二世紀時就已在教會法中得到明確的認可。這使得後來西歐地區的學校能夠普及化,大部分兒童無需遠離家庭以進入正規的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s)就讀,即使在一些沒有文法學校的小城鎮及鄉村中,也通常設有閱讀學校(reading schools)與歌詠學校(song school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拉特朗大公會議的教育方案〕(羅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