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吠陀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fèi tu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èi tuó
解釋:
用古梵文創作的宗教詩歌。為婆羅門教、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讚歌、祭詞、咒語。為梵語veda的音譯。寫作年代不詳,大多數學者估計為西元前一五○○年至前一二○○年之間。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而《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則為吠陀的解釋書。也作「皮陀」、「毗陀」、「圍陀」、「韋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吠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eda
作者: 尹曼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書名。用古梵文創作的頌神詩歌和宗教詩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學,亦為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共有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Rig-Veda,又稱詩篇吠陀)、《夜柔吠陀》(Yajur-Veda,又稱祭祀吠陀)、《婆摩吠陀》(Sama-Veda,又稱詠歌吠陀)、《阿闔婆吠陀》(Atharva-Veda,又稱咒文吠陀);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其義為「頌歌」或「聖詩之智體」。吠陀的寫作年代不詳,大部分學者估計是寫於西元前1500年至西元前1200之間,即雅利安文化中所謂「吠陀」前期(雅利安文化又稱為吠陀文化,蓋以信奉吠陀諸神得名;自西元前1500年至西元前400年之間稱為吠陀時期,而吠陀時期可細分為吠陀期、婆羅門期及奧義書時期)。吠陀頌神詩歌是印度教崇拜禮文的主體,頌讚傳說受崇拜的吠陀諸神;頌詩集中在第一部本《梨俱吠陀》供大祭司在祭禮上選用。一部份吠陀具有崇高的文學價值,同時提供資料說明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已有十分古老的文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