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半工(農)半讀(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王厥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半工(農)半讀係學生一半左右時間學習,一半左右時間勞動之辦學形式,亦是學生通過參加勞動、掙錢讀書之求學方式。大陸地區各省市辦學目的與具體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在適合國情發展教育事業、滿足學生求學願望、培養學生勞動觀念、減輕政府與學生經濟負擔、教學聯繫生產勞動諸方面,受到學生歡迎。
  早在五四運動之前,吳稚輝就已創導工讀主義。民國八年(1919)十二月,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又提倡工讀互助團,其宗旨為:「實行半工半讀主義,庶幾可以達到教育與職業合一。」之後,陶行知亦積極提倡邊學習邊勞動,學校既是教育單位亦是生產單位。一九五八年,中共提出教育改革,半工(農)半讀則是教育改革主要內容之一。劉少奇則為最積極之倡導者,稱為「兩種教育制度」。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三年,半工(農)半讀歷經曲折,但半工(農)半讀學校仍獲發展。劉少奇於一九六四年再次提出半工(農)半讀思想,並稱之為「國家教育事業的一次深刻革命」。
  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類學校大多停辦。自一九七八年後,半工(農)半讀學校又漸發展,至一九八○年代中期,大陸城鄉以職業高中、職業初中之形式替代半工(農)半讀學校。(參見「兩種教育制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半工(農)半讀(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