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蘺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ㄘㄠˇ
  • 部首外筆畫 19
  • 總筆畫 23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參見「江蘺」條。
2.用竹或樹枝編成的柵欄。通「籬」。《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贊曰》:「乃使蒙恬北築藩城而守藩蘺,卻匈奴七百餘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江蘺」:

⑴ 蘼蕪之別稱。植物名。繖形科假蛇床子屬,多年生草本。莖高尺許,葉為羽狀複葉,以芹葉而分裂更細,風乾後可以做香料。花白色。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說文解字.艸部》:「蘺,江蘺,蘼蕪。」亦稱為「茳蘺」。

⑵ 植物名。江蘺科江蘺屬。呈暗紅色細圓柱狀,側面有不規則羽狀分枝,表面光滑,全長約二十至一百公分。生於穩靜之淺海灣中,多分佈於臺灣及日本一帶。曬乾後可作糊料。

2. 用竹或樹枝編成之柵欄。通「籬」。《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乃使蒙恬北築藩城而守藩蘺,卻匈奴七百餘里。」

注音: ㄌ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