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危機時鐘 - 教育百科
環 | |
境 | |
危 | |
機 | |
時 | |
鐘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nvironmental Crisis Clock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濃縮為一日的24小時,則人類是在23時57分左右才出現於地球上。不到多久,人類以其「人定勝天」的精神把地球搞得滿目瘡痍,幾乎是自敲喪鐘。因此環境警覺或危機時鐘的概念乃因此而起,而和此意義相近的另一種時鐘—世界末日中,也已多年來每年調鐘一次。此鐘原來是由位於美國芝加哥市的核能協會根據核子武器競賽的嚴重性來調世界末日的時間。美蘇核武競賽激烈時,時間多次接近午夜12時,象徵餘時無多。1989年後美蘇核武競賽漸趨緩和,於是當年首次將全球環境污染取代核武競賽做為世界朝向末日的時間指標。 環境警覺時鐘由美國地球日組織所創,定期撥鐘,台灣地球日工作室則於1990年為台灣的環境撥第一次鐘:時間為11時45分,1991年為11時50分,調鐘由ECC委員會共同討論,質量並重,正反兼顧,例如核電廠核心融化則撥快 15分,環保憲法公佈則撥慢五分鐘。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是第一個以都市為撥鐘單位的環保團體。於1991年4月23日地球日為新竹市撥鐘,時間為11時50分,1992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再為新竹市撥鐘,本次並邀請扶輪社、女青商會、獅子會等民間團體共同撥鐘,每一撥鐘單位為 15秒,最後結果為11時52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危機時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