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檔案保護技術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詠仁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檔案保護技術學乃檔案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檔案製成材料的變化規律和保護檔案的技術方法。其具體研究內容包括:
  (一)檔案製成材料變化的內因與外因。內因在於檔案製成材料本身。因為製成檔案的原材料,如紙張與字跡材料、聲像檔案的機械錄音材料、光學紀錄材料、磁性紀錄材料等,其質量、性質,生產工藝等決定著檔案製成材料的耐久性。研究這些內因是為了促進有關部門制定各種檔案製成材料的質量標準,並根據檔案製成材料的性質、特點,確定檔案的保護條件,以及修復破損的檔案。外因是指影響檔案製成材料耐久性的外部環境與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線、污染物、有害生物、水、火等。研究外因是為了採取措施,對檔案的環境因素加以控制,防止或延緩這些因素對檔案的破壞作用。
  (二)保護檔案的技術方法。檔案保護技術應實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具體方法有兩個方面:
1.改善檔案保護條件,防止檔案的損毀。如建造符合要求的檔案庫房、安置必要的設備,採取經常性的技術管理措施等。這就是「防」的一面。2.修復破損檔案,盡量恢復其歷史面貌。如紙製檔案的去污、去酸、加固、修裱以及檔案文件的圖、字、聲、像的恢復等等。檔案保護技術學的研究方法,要綜合運用化學、物理、昆蟲學、微生物學、建築學、環境科學等科學技術知識,採用調查、觀測、實驗等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檔案保護技術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