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檔案描述編碼格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
作者: 王麗蕉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檔案描述編碼格式(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EAD)是檔案學界目前通用的資料結構標準,主要用來編製電子化全宗目錄(inventory)或登錄簿(register)等可完整呈現檔案全宗之階層式組成之查檢工具。EAD的發展起源於1990年代,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一項名為柏克萊查檢工具計畫(Berkeley Finding Aid Project,簡稱BFAP)。BFAP評估發現機讀編目格式(MARC)有紀錄字元限制與描述層級關係不盡完善等問題,擬發展一種新的編碼標準,以電子化編製各種檔案查檢工具。1995年,檔案的文件類型定義(Document Type Definition,簡稱DTD)發展完成,並重新命名為檔案描述編碼(Encoding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EAD)。1998年,EAD由檔案人員學會(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簡稱SAA)正式發表EAD DTD 1.0版,並與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合作發展,於2002年修訂為第二版。EAD是依據國際標準標誌語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SGML) 和可擴展標誌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設計EAD DTD,以標籤(tag)明確表現資料項描述的資料特性,使描述的內容易於辨識。EAD DTD的架構共包括EAD標目(EAD header)、前面事項(front matter)和檔案描述三大部分,第三部分的檔案描述是主要規範項目,包括識別資料、編排、組成、傳記與歷史、範圍與內容、取用控制、行政資訊、其他描述資料與附屬組成描述等,包括對檔案全宗館藏之實體、行政與智能等控制資訊。特別是附屬組成描述,可針對每一檔案層級進行更深入描述,以全宗為起點,可漸進深入著錄系列、案卷,甚至到單件,以表示描述單元下的第一層分析,為第二層,以此類推。由於EAD編碼標準可改善MARC的限制,美國各檔案典藏機構或大學圖書館紛紛採用EAD作為編製全宗目錄與登錄簿等查檢工具的規範,以促進檔案資料在資訊網路環境上的檢索與取用。臺灣、日本與韓國等亞洲國家檔案機構,亦應用EAD結構標準於建置檔案典藏檢索系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檔案描述編碼格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