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場氏卵身長角泥蟲 - 教育百科
馬 | |
場 | |
氏 | |
卵 | |
身 | |
長 | |
角 | |
泥 | |
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Grouvellinus babai Nomura, 1963 馬場氏卵身長角泥蟲 卵身長腳泥蟲屬(谷溪泥甲屬)(Grouvellinus)的學名是以法國的甲蟲學家A. F. Grouvelle(1843–1917)的姓氏加墜字尾而成。本屬分佈在古北區的亞洲和東方區。成蟲體長在2.8mm以下,體型大致呈卵形,新鮮的個體身上一般帶著微弱的金屬光澤,觸角短而足長,前胸背板兩側靠邊緣處各有一條縱走隆條,翅鞘上有明顯的點刻列。幼蟲呈細長筒狀,腹部背面各節隆起。生活在水流較湍急、底質以卵石(boulder)和圓石(cobble)為主的溪床上,這類環境通常是在溪流上游或中游,水質較為乾淨的溪段。 本屬在臺灣有四種,本種是最常見的一種,體長1.8–2.3mm,全身泛著微弱的古銅色光澤。分佈在臺灣和日本的琉球群島,後者為另一個亞種。在臺灣廣泛分佈於全島低海拔到約1200公尺高的溪流。模式標本採自南投縣能高山。日籍甲蟲學家野村鎮在1963年命名本種時,將種小名babai獻給標本採集者,也就是著名的昆蟲採集家馬場金太郎(Kintaro Baba,1912–1993)。成蟲沒有趨光性。 |
|
知識 1: 皆水生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馬場氏卵身長角泥蟲 |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中文屬名: | 卵身長角泥蟲屬 |
中文綱名: | 昆蟲綱 |
中文科名: | 長角泥蟲科 |
中文亞科名: | 長角泥蟲亞科 |
中文族名: | 長角泥蟲族 |
拉丁種小名: | babai |
拉丁族名: | Elmini |
拉丁亞科名: | Elminae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Elmidae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中文總科名: | 泥蟲總科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昆蟲類 |
拉丁屬名: | Grouvellinus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中華民國 |
中文目名: | 鞘翅目 |
拉丁目名: | Coleoptera |
拉丁綱名: | Insecta |
拉丁總科名: | Dryop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馬場氏卵身長角泥蟲 |
英文名: | Grouvellinus babai |
描述: 成蟲體長在2.8mm以下,體型大致呈卵形,新鮮的個體身上一般帶著微弱的金屬光澤,觸角短而足長,前胸背板兩側靠邊緣處各有一條縱走隆條,翅鞘上有明顯的點刻列。幼蟲呈細長筒狀,腹部背面各節隆起。本屬在臺灣有四種,本種是最常見的一種,體長1.8–2.3mm,全身泛著微弱的古銅色光澤。 |
|
分布: 臺灣特有種。 |
|
作者: | 鄭明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