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銅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ì rán tóng |
解釋:
自然產出的銅。屬等軸晶系,多為次生,能達經濟開採量者甚少。多成樹枝狀、塊狀或片狀。呈紫紅色,表面因氧化作用呈黑綠色。產於銅礦脈中,亦發現於砂岩、石灰岩及板岩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自然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自然銅的顏色與條痕均為銅紅色,若在潮濕空氣中暴露太久,會發生化學作用,先是在表層呈深褐色,隨後慢慢的生成一層綠色含水碳酸銅薄膜,是為銅綠。 自然銅易氧化,氧化後常變為銅的氧化物或碳酸鹽,如赤銅礦、孔雀石、藍銅礦等次生礦物。 自然銅在自然界產出並不多見,我們日常所使用的銅,主要是由銅的硫化物提煉而來。銅的導電性僅次於銀,但因其數量較多,價位低廉。在銅器時代多用在鐘鼎、器皿和工具上,現今文明時代,則普遍應用在電器工業、貨幣、裝飾品等方面。 |
|
知識 1: 導熱性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自然銅 | |
化學成分: | Cu |
國外產地: | 美國Michigan州Keweenaw半島 |
學域-大分類: | 地質-岩礦類 |
礦物分類: | 自然元素 |
紀錄類別: | 礦物知識單元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