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影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ㄕㄢ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yǐ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ˋㄊㄧˇㄓㄜㄓㄨˋㄍㄨㄤㄒㄧㄢˋㄙㄨㄛˇㄔㄢˇㄕㄥ˙ㄉㄜㄒㄧㄥˊㄒㄧㄤˋㄖㄨˊ:「ㄧㄥˇ˙ㄗ」、「ㄍㄨㄤㄧㄥˇ」。
  2. ㄖㄣˊㄏㄨㄛˋㄨˋㄊㄧˇ˙ㄉㄜㄒㄧㄥˊㄒㄧㄤˋㄏㄣˊㄐㄧㄖㄨˊ:「ㄗㄨㄥㄧㄥˇ」、「ㄕㄣㄧㄥˇ」、「ㄕㄜˋㄧㄥˇ」。
  3. 仿ㄈㄤˇㄓㄠˋㄇㄧㄠˊㄒㄧㄝˇㄖㄨˊ:「ㄧㄥˇㄒㄧㄝˇ」、「ㄧㄥˇㄔㄠ」、「ㄧㄥˇㄧㄣˋ」。
  4. ㄉㄧㄢˋㄧㄥˇ˙ㄉㄜㄐㄧㄢˇㄔㄥㄖㄨˊ:「ㄧㄥˇㄆㄧㄥˊ」、「ㄧㄥˇㄊ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影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ǐng
解釋:
  1. 光線被遮擋所造成的陰暗形象。
    【例】人影、樹影、陰影
  2. 人物的形象或圖像。
    【例】攝影、背影、身影
  3. 仿照、描摹。
    【例】影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ǐng
解釋:
[名]
1.光線被遮擋而造成的陰暗形象。如:「人影」、「樹影」、「陰影」。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人、物的形象或圖像。如:「攝影」、「背影」、「身影」。《水滸傳》第三一回:「寫了武松鄉貫、年甲、相模樣,畫影圖形,出三千貫信賞錢。」《紅樓夢》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纔拜了影回來。」
[動]
1.參見「影印」條。
2.仿照、描摹。如:「這篇小說是影了此一真人實事所寫成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漢之賦頌,影寫楚世。」
3.掩蔽、隱藏。《水滸傳》第一六回:「只見對面松林裡影著一個人,在那里舒頭探腦家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á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光線被遮擋而造成的陰暗處。
  2. [[名] ] 人、物品等的形象或圖像。
  3. [[代] ] 用來代替人或事、物的稱呼。
  4. [[動] ] 看一眼、注意一下。
  5. [[名] ] 攝影器材拍攝的影像。
音讀: í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