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加州滑銀漢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lifornia Grunion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Leuresthes tenuis (Ayres, 1860)
形態:
體細長,略側扁,頭長略等於體高;吻短,其長略等於眼徑;口尖突,完全伸出時幾成管狀;下腭短於上腭;主上腭骨窄小,其末端不達瞳孔下方;前主上腭骨甚延長,彎曲,其後部較寬;具2分離背鰭,第一背鰭具5硬棘,位於體背中央之略後方;第二背鰭具1棘及9軟條,起點位於第一背鰭後方約7~9鱗片處;臀鰭基底甚長,具1棘及22軟條,其起點在第一背鰭起點之前下方;胸鰭三角形,其長略大於頭長;腹鰭短小,其基底位於胸鰭末端之後下方;尾鰭深開叉;兩腭無齒;體具光滑小圓鱗,一縱列具鱗約75枚。體淡青色,半透明,體側具略帶藍色之銀色縱帶,帶寬約1.5鱗列。體長15公分。
分布:
僅分布於美國加州的舊金山至聖地牙哥海岸邊。
生態習性:
常成群游泳於近岸。本種魚有配合潮汐在沙灘上產卵之特殊生殖習性,每年3~8月於美國加州之大潮時,每月月圓後的第2~4日晚上,潮水剛開始要退落時,雌魚隨著拍上岸的浪潮盡力游到海灘高處,其後面伴游著數尾雄魚;雌魚將尾部鑽進沙中,於沙面下約5公分處產卵,隨後雄魚將其身體圍繞在雌魚身上,將精液射到卵上,並隨即回到水中,其全部受精過程大約僅30秒鐘;然後雌魚才於下一浪潮洄流時,退回海裡。此種繁殖方式,可能是為了確保受精卵不致被其他動物或天敵吃掉,而且魚卵在溫暖潮濕之沙中要過10天左右,卵內的胚胎發育才能完全,此時潮流之水位較低,不致淹浸魚卵,當下一次大潮到來時,把沙粒沖開使剛孵化之仔魚隨退下之海水飄流而去。
利用:
本種魚為保育類魚類,遊釣之漁民被限定用手並限量採捕,且僅能在夜間利用月光或提燈捕捉。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銀漢魚目(Order Atherin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銀漢魚亞目(Suborder Atherinoidei)
系: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科:
銀漢魚科(Family Atherinidae),Silversid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加州滑銀漢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