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駝背石狗公鮋(石狗公仔、石頭魚) - 教育百科
駝 | |
背 | |
石 | |
狗 | |
公 | |
鮋 | |
( | |
石 | |
狗 | |
公 | |
仔 | |
、 | |
石 | |
頭 | |
魚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vil Scropionfish,False Stonefish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Scorpaenopsis diabolus (Cuvier, 1829) |
|
形態: 體延長,側扁,眼後至背鰭前部隆起。頭粗大,棘稜顯著。口大,前位,斜裂。齒細小,上下頜、鋤骨均具絨毛狀齒帶,腭骨則無齒。鱗小,體被櫛鱗,胸部被圓鱗,腹部具櫛鱗和圓鱗。背鰭連續,硬棘部基底長於軟條部基底,鰭間有一缺刻;胸鰭寬圓,伸達臀鰭;腹鰭胸位,伸達肛門;尾鰭圓截形。體色及斑紋會隨環境而變化,通常底色由灰色到灰白色,其間散在不規則的褐色到紅褐色斑塊;胸鰭基部內側呈橘黃色,其中散在褐色圓斑,上方另具一小黑斑;尾鰭2紅褐色橫紋;腹鰭黑褐色,鰭棘上有白色斑紋。 |
|
分布: 西起非洲東岸,包括紅海,東迄南太平洋,北起日本,南達澳洲海域。 |
|
生態習性: 珊瑚礁或岩礁區之肉食性魚,分布範圍很廣,潮間帶、亞潮帶、潟湖區或藻床區皆可見其蹤跡,棲息深度可達70公尺。習於利用多變的體色和斑紋,以及體表許多小皮瓣與四週環境形成擬態,伺機捕食小魚或甲殼類。背鰭硬棘及頭部稜棘具毒性,是其重要防衛武器。 |
|
利用: 中型之食用魚,唯產量不高,無明顯之盛漁期,一般以薑絲煮湯食之。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駝背石狗公鮋(石狗公仔、石頭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