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課文理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xt Comprehension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課文理解指閱讀者閱讀課文能了解課文內容之意。有三種知識對有效的閱讀理解是必須具備的:(1)內容知識:閱讀者應具備有關的先前知識並會加以運用;(2)策略知識:在閱讀時能做推論及運用文章結構來確定重要的訊息;(3)後設認知知識:在閱讀時能監控是否充分理解課文內容。
  在增進上述課文理解的知識的方案中,較為有名的有下列五種方案;
  1.SQ3R:羅賓遜(C.S. Robinson)建議訓練學習者使用五個步驟來閱讀新的文章。瀏覽(survey)、提問(question)、細讀(read)、背誦(recite)、復習(review)。在瀏覽的階段,閱讀者要先概覽課文以擷取文章的大意。在提問的階段,要對每一個子標題或單位擬定一個問題。在細讀的階段,把閱讀文章的目標放在回答每個子標題或文章每部分的問題上面。在背誦階段,以自己的話回答每一問題。在復習階段,練習試著盡其所能去回憶他從文章每一節所記得的訊息。
  2.REAP:伊涅(M. Eanet)和曼佐(A.V. Manzo)以REAP來訓練閱讀者能把作者的文字翻譯成閱讀者自己的文字。這四種步驟是閱讀(read)、編碼(encode)、註解(annotate)、和審思(ponder)。「閱讀」是指閱讀者要嘗試去閱讀作者的文字;「編碼」是嘗試用自己的話去重述作者的文字;「註解」是用自己的話去寫出摘要;「審思」是復習並對摘要加以思考。
  3.DRTA:是司陶佛(R.G. Stauffer)所發展的「引導閱讀與思考活動」(Directed Reading and Thinking Activity),其中包括三個步驟:預測(predict)、細讀(read)和查驗(prove)。在「預測」階段裡,要給閱讀者一個標題、或文章開頭的幾個語句、或來自文章的圖片,然後要求閱讀者預測這篇文章是討論什麼主題的。在「細讀」階段,學生默讀他們剛才的預測尋求「證明」(proof)。在「查驗」階段裡,要求閱讀者說出在邏輯上可以支持或否證其預測的訊息。
  4.ReQuest:是曼佐(A.V. Manzo)所發展的閱讀程序。閱讀者和指導者默讀一篇文章後,輪流彼此質問這篇文章的有關問題。
  5.芝加哥精熟學習閱讀方案:方案的特色是分成幾個學習單元,每一學習單元都有一個或多個閱讀學習的目標。學生必須通過精熟測驗才能進入下一單元的學習;如果測驗未能通過,則必須做一些矯正的活動,然後再接受測驗,直到成功為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課文理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