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芾 - 教育百科
芾 |
|
- 部首 艸
- 部首外筆畫 4畫
- 總筆畫 8畫
- 漢語拼音 [一]fèi[二]f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樹木枝幹、莖葉幼小的樣子。如:「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
|
注音: | |
解釋:
草木茂盛的樣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èi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èi |
解釋:
[形] 1.草木茂盛的樣子。如:「荒茅芾芾」。《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宋.王禹偁〈茶園十二韻〉詩:「蔽芾餘千本,青蔥共一園。」後比喻庇蔭。宋.蘇軾〈寶月大師塔銘〉:「錦城之東,松柏森然,子孫如林,蔽芾其陰。」 2.植物幼嫩或樹葉初生的樣子。《詩經.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宋.蘇軾〈和趙景貺栽檜〉詩:「乃知蔽芾初,甚要封植勤。」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名] 古代衣服上的蔽膝,有的以皮韋製成。通「韍」。《詩經.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漢.鄭玄.箋:「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韠,以韋為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ㄈㄟˋ 植物幼嫩或枝葉初生貌。《詩經.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宋.蘇軾〈和趙景貺栽檜〉詩:「乃知蔽芾初,甚要封植勤。」 ㈡ㄈㄨˊ 1. 草木茂盛貌。《廣韻.入聲.物韻》:「芾,草木盛也。」明.何景明〈壽田賦〉:「中有萱兮芾芾,言樹之兮堂背。」 2. 古代衣服上之蔽膝,或以皮韋製成。通「韍」。《詩經.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漢.鄭玄.箋:「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韠,以韋為之。」唐.張說〈元成輔左果毅葛公碑〉:「章芾以襚,輅旗在列。」 |
|
注音: | ㈠ㄈㄟˋ ㈡ㄈㄨ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芾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