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聘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ㄦˇ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pì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ㄤˇㄨㄣˋㄍㄨˇㄕˊㄆㄞˋㄑㄧㄢˇ使ㄕˇㄓㄜˇㄉㄠˋㄍㄜˋㄍㄨㄛˊㄑㄩˋㄊㄨㄥㄨㄣˋㄖㄨˊ:「ㄆㄧㄥˋㄨㄣˋ」。
  2. ㄧˇㄌㄧˇㄒㄧㄣㄑㄧㄥˇㄖㄣˊㄌㄞˊㄖㄣˋㄓˊㄗㄨㄛˋㄕˋㄖㄨˊ:「ㄩㄝㄆㄧㄥˋ」、「ㄓㄥㄆㄧㄥˋ」、「ㄆㄧㄥˋㄑㄧㄥˇ」。
  3. ㄉㄧㄥˋㄑㄧㄣㄏㄨㄛˋㄓˇㄉㄧㄥˋㄑㄧㄣㄕˊㄋㄢˊㄈㄤㄗㄥˋㄩˇㄋㄩˇㄈㄤ˙ㄉㄜㄒㄧㄣˋㄨˋㄏㄢˋㄌㄧˇㄨˋㄖㄨˊ:「ㄉㄚˋㄆㄧㄥˋ」、「ㄒㄧㄠˇㄆㄧㄥˋ」、「ㄒㄧㄚˋㄆㄧㄥˋ」、「ㄆㄧㄥˋㄌㄧˇ」、「ㄆㄧㄥˋㄐ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ìng
解釋:
  1. 以禮徵招、恭請,今多指請人來任職做事。
    【例】約聘、延聘、聘請
  2. 訂婚時男方贈與女方的信物和禮物。
    【例】大聘、小聘、下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ìn
解釋:
[動]
1.古代諸侯國間遣使通問。《左傳.宣公十年》:「季文子初聘于齊。」
2.以禮徵招、恭請。今多指請人來任職做事。如:「約聘」、「徵聘」。《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湯使人以幣聘之。」《禮記.月令》:「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3.訂婚。明.歸有光〈先妣事略〉:「有光補學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
[名]
訂婚。或指訂婚時男方贈與女方的信物和禮物。如:「大聘」、「小聘」、「下聘」。
注音:
漢語拼音: pìng
解釋:
[動]
女兒出嫁。如:「聘姑娘」。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ì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以禮徵召、恭請。
  2. [[名] ] 訂婚或結婚的禮物或禮金。
  3. [[名] ] 僱用的文書。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