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本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Nature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具有群性,也就是社會性,這種社會性就是人的社會本質。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在社會裡,無法脫離社會而生活。由於人具有社會性,所以會謀求與別人相處之道。又由於具有群性,所以會促成社會成為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方。
  德國教育家威爾曼(Otto Willmann, 1839~1920)認為「社會」(society)一詞是從拉丁文socialis演變而來,而socialis 又從socius一字演變而來,socius的意義為「同時代之人」或「同伴」,動詞則為sociare,有「結伴」的意思,最後則演變成為societas,這就是社會,即英文的society,法文的société,德文的Gesellschaft。
  從以上這些拉丁文字義的解釋,可以發現社會含有「婚姻之結合」(Ehebund)的意義在,然後再擴展至大眾的結合,這種集合靠實用的法律或共性(共同的性質)來達成的,有時也以神性為基礎。
  他又認為每一個人都有社會的本質,因為人是誕生在社會之中的。社會是結伴的,有共同的屬性。就個人而言,這種屬性無法與社會分離,而且每一個人的本質都是在這種屬性中表現出來;就社會而言,社會因結伴而結合。
  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辛尼卡(Seneca)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他說明了人有社會的本質,好群,能營共同生活,把社會建構成互相依存的實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本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