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自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Self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自我」的概念主要在說明個人意識在社會共同生活中發展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 Cooley, 1864~1929)基於社會有機論的觀點,強調社會的整體性,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依存關係,認為個人的思想觀念是在社會交互活動中發展出來的,而社會又是個人意識的構成,所謂「社會自我」乃在此發展的過程中形成。
  顧里認為社會自我不過是從共同生活中所抽出的任何理念或理念系統,為心靈所珍惜而視為己有者。顧里藉「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觀念,說明自我觀念的形成,是透過與別人的交互影響,設身處地以反觀自己的結果。他以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
  顧里認為個人反省觀照的過程中,可以想像別人心目中的自身形像,並想像別人對此形像的批評。由此而生的自我感情包括積極的自我感情和消極的自我感情。自我感情與想像作用(imagination)結合,便創造社會的主體我(a social ""I"")。
  社會自我是各種規範、價值、同儕期望、同儕次文化等交互影響下的產物;父母、教師、各種社會成人的角色、各類正式的教導機構等,均對個人社會自我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自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